曹魏郡级屯田置官摭谈
作者: 徐敏  史为恒    日期:2016-12-05 来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屯田 郡级典农 曹魏 
描述:
最早的“农艺师”后稷
作者: 暂无 日期:2016-12-05 来源 :新农业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种庄稼 农官 教稼台 百谷 生时 大后 
描述:
李远
作者: 暂无 日期:2017-03-13 文献类型 :地方志
描述:
杨博
作者: 暂无 日期:2017-03-13 文献类型 :地方志
描述:
杨屾农桑试验研究
作者: 刘伟  日期:2012-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学 杨屾 蚕桑 理学 
描述:杨屾生于康乾治世、列于关学谱系,一生从事农桑试验与推广,且《清史稿》无传,《续修陕西通志》和民国重修《兴平县志》等也只着重记述他在家乡推广桑蚕及其学术上的成就,较少涉及其他方面。本文以事写人,以杨屾农桑试验为节点,力图廓清一代关中学人的思想、实践及其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勾勒清代前期一人、一地、一时之历史。 这一时期,我国气候在明末基础上继续转冷、达到顶峰,直至十八世纪初才开始转暖,至清中叶进入相对暖期。具体到杨屾生活的1687-1785年间,气温经历了一个由极低转向较低的变化过程。如此气候条件直接影响了农户作物品种的选择。与此同时,关中人口相对明末有了较大增长,这一方面为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农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受到关中地权分散的影响,个体农户的生存压力有所增大,加之一定的气象灾害影响,使得个体定居农业生产要么选择从商或者移民转移富余劳动力,要么想方设法“与地争利”,加速推进精耕细作农业向纵深化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业集约化、区域化生产加强,随之带来的是农产品商品化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户更加倾向于选择种植经济作物和高产作物。 杨屾深刻洞悉了这一趋势。他治学深受经世思潮影响,有着鲜明的现实旨归。他的理学以恢复五常伦理为初衷,他的农学则以佐治王道、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己任。杨氏用理学解释农学,进而将农业生产方法高度理论化、抽象化,具体表现在以“五纯”解释农业生产和以五常规范农业生产两个方面。在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杨屾还躬亲实践,大致于康熙末年开始了他的农桑试验。其试验场地主要集中在他所营造的养素园,试验内容包括耕稼、蚕桑、树艺和畜牧四个部分,而其中创见多在耕、桑二者。杨屾根据亲身实践,对传统农学进行了考证和选择,提出了一套符合关中风土物候的粮食生产规范。杨屾的农桑试验与他的教学活动相伴进行,可以说,杨屾农桑试验的理论和技术成果,既是他与弟子共同总结完成的,又通过教学和示范在其门生之中首先得以传播。杨氏著作广为流传,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别是蚕桑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杨屾农桑试验在技术上是成功的,但他在关中地区大兴植桑养蚕的愿望却终究没有实现。究其原因,在于作为传统种植耕作区的关中已经不能适应蚕桑业的集约化、区域化的生产要求。
杨屾和他的《豳风广义》
作者: 田芝健    日期:2016-12-05 来源 :江苏蚕业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县人 豳风广义 史传 郑辟疆 栽桑 杨屾 清代学者 桑苗 农家类 史志 
描述:
氾胜之与《氾胜之书》
作者: 沈夏淦    日期:2016-12-05 来源 :河北农业科技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宋末元初 议郎 汇书 三辅 王祯农书 农业生产 耕作栽培 农业科学 周匝 陕西关中地区 
描述:
清代杰出的农学家杨(山山)
作者: 苗振杰  日期:2016-12-05 来源 :陕西蚕业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无所不通 自然科学知识 蚕桑生产 知本提纲 栽桑 杨屾 程朱理学 桑镇 农家类 陕西农业 
描述:
祁寯藻农学思想研究
作者: 杨常伟  杨小明    日期:2016-12-05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马首农言》 农学思想 祁寯藻 
描述:
秦汉农学文献研究
作者: 康丽娜  日期:2009-05-01 来源 :河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秦汉农学 学术价值 农学文献 农业发展史 
描述:秦汉时期是我国传统农学的发展和逐步成熟时期,其在中国农学整个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秦汉农学上承先秦农学“三才”理论的精粹并对它加以发展创新,奠定了我国古代北方旱地精耕细作的技术基础。秦汉农学又对后世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之后的中国农学在秦汉农学奠定的基础上,向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发展,使中国农学体系更加完善,分科更加细化。 反映秦汉农学发展状况的农学文献大体的分布是:各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中著录的专业性农书;分散在秦汉其他典籍中的相关农学文献,如《淮南子》、《论衡》中就包含有丰富的农学思想、农学知识的内容;出土的简牍文献中也包含有大量的农学资料,如《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田律》、《居延汉简》中的农学文献资料和《敦煌悬泉汉简》中的《四时月令诏条》等内容。史书《艺文志》、《经籍志》中著录的秦汉时期专业性农书至今均以亡佚,现仅有《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两个辑佚本。学者对这两本农书的研究多仅限于其中具体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其农业技术之外的价值未进行深入挖掘。《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除具有较高的农学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文献学价值。在体例上,《氾胜之书》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书中综合性农书体例的基础;《四民月令》则奠定了月令体农书的体例基础。在史料价值上,这两本农书也有关于农业经济史、农业教育史等资料可供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秦汉农书失传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与时代背景联系较为紧密的有三个方面原因:秦汉“重农”思想背后蕴藏着“鄙农”观念;秦汉农书未能弥补中国科技重技术、轻理论的缺陷;秦汉农书的载体、流传方式具有时代局限性。 秦汉较为分散的农学文献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基本上涵盖了秦汉农学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反映秦汉生态环境状况、农田水利兴修情况、农业生产水平、农业农谚的文献记载等。我们把仅有的两个秦汉农书辑佚本和分散在史书中的相关农学文献结合起来之后,基本能从整体上把握秦汉时期农学、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当然,秦汉时期还有相当一些有关农学的资料未能记载和保存下来,我们要了解这方面的相关情况还有必要结合已出土的考古材料,并有待于新的考古材料的出土。
< 1 2 3 4
Rss订阅